脑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往往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1. 良肢位摆放:在患者卧床期间,正确的良肢位摆放至关重要。例如,对于仰卧位,要将患侧肩部稍垫高,防止肩关节脱位,上肢伸直稍外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则需在髋关节、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使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足下垂等情况。侧卧位时,也要注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患侧肢体在上,肩部前伸,上肢伸展,下肢稍屈膝、屈髋等。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一次,可预防压疮,同时也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
2. 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各个关节,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及旋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等,每个动作重复5 - 10次,每天进行2 - 3次,活动要缓慢、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关节。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肌力有所恢复,MK体育可逐渐引导其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
3. 肌力训练:当患者肌力开始恢复时,根据肌力等级进行相应的训练。对于肌力较弱(0 - 1级)的情况,可采用助力运动,比如借助外力辅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屈伸动作;肌力达到2 - 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让患者自行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像抬手、抬腿等,可通过增加活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增强肌力;当肌力在4级及以上时,则可适当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适度的抗阻力锻炼,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1. 发音训练:如果患者存在构音障碍,要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训练。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先练习单音节发音,如“啊”“哦”“一”等,让患者看着镜子,观察口型变化,尽量准确地发出声音,每次练习10 - 15分钟,每天进行3 - 4次。之后再逐渐过渡到双音节、多音节词语的发音练习,并且要注重纠正患者错误的发音习惯。
2. 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向患者提问,锻炼其语言理解能力,比如拿出一张苹果的图片,问患者“这是什么”,引导患者回答。也可以让患者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事件,如讲述自己当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等,从简单的短句开始,慢慢增加句子的长度和复杂度,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1. 口腔感觉训练:用棉签蘸取不同味道(如酸、甜、苦、辣)的溶液,轻轻刺激患者的舌面、软腭、咽喉等部位,每次刺激时间约10 - 15秒,每个部位重复3 - 5次,每天进行2 - 3次,以增强口腔的感觉功能,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
2. 吞咽动作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空吞咽、吞咽口水等简单的吞咽动作练习,先缓慢地做一次空吞咽,然后再连续做几次,每次练习重复5 - 10次,每天进行3 - 4次。也可以让患者模拟咀嚼、吞咽食物的动作,即使口腔内没有食物,通过这样的动作训练,有助于强化吞咽肌群的协调性。
3. 饮食调整:在患者开始进食时,要选择合适的食物性状,初期一般以糊状食物为宜,如米糊、藕粉等,这类食物容易形成食团,便于吞咽,且不易引起呛咳。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最后再尝试软食和普通食物。进食时要保持患者坐直或床头抬高30° - 60°的体位,进食速度要慢,每口食物量不宜过多,避免误吸和呛咳。
1. 建立良好沟通:护理人员和家属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担忧和诉求,用温和、鼓励的语言安慰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2. 情绪疏导:脑中风患者往往因身体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疏导这些情绪。可通过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等方式,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康复过程。
3. 鼓励社交活动: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交活动,比如与病友聊天、参加病房内组织的小型活动等,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家属以及患者自身共同努力,从肢体、语言、MK体育吞咽、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开展康复护理工作,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保定宝石花东方医院 康复医学科 刘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