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既能看病又能养老,我们住得很安心。”在泰山医养中心,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71岁李大爷说。这份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踏实感,正在泰安更多长者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创新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达89.7%,“医养泰安寿比泰山”健康服务新格局正在我市加快形成。
政策先行,下好医养结合“先手棋”。我市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泰安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条例》,出台《泰安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工作格局。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更有保障。全市投入106.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22个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同时,市财政对普惠性医养服务机构按每张床位每月300元给予运营补贴,为机构发展注入动力。为加强监管,我市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确保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医养结合机构快速发展。2019年到2024年底,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增长近3倍,达到112家,机构类型涵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以及嵌入式服务机构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医养需求。
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仅一墙之隔,老人们遛个弯就能看病取药。这样的“一体联建”模式正解决泰安农村养老难题。为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医养需求,我市积极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推出“两院一体”“一院多区”“虚拟病床”等14种服务模式,80%患者可在“医”与“养”状态间灵活切换,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乡镇推行卫生院与敬老院“一体联建”,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超87%,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养服务。
城区以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为核心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以县级综合医院为核心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设备共用、医疗服务同质等。158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设优待窗口与优先就诊通道,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全部设立老年病科,新建、转型、挂牌12所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进一步增加老年医疗服务供给。
在安宁疗护与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方面,我市构建安宁疗护体系,122家服务机构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32家,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从环境、服务流程到人文关怀,全方位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智慧赋能,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我市自主研发老年人智慧医养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对94.01万老年人及68763位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管理。52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信息化搜索引导,便于老年人就近选择服务。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对慢性病风险进行预警,并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
特色服务彰显优势,我市还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养老全过程,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智慧中药房”,实现处方流转、煎煮配送一体化,计划2026年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发挥好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一场场针对医养照护人员的培训有序进行。“我们开设了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开展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1+X证书’试点,并联合成立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泰安市医养照护产教联合体,推进教育、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院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2.7万人次。
人才是医养结合服务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自2021年起累计为全省培训3106名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护士及安宁疗护专业人员,并成立“泰安市医养结合暨安宁疗护品质联盟”、泰安市养生保健康复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促进服务同质化发展。MK体育平台
同时,我市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行业标杆。泰山医养中心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并获批国家级智慧医养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了包含476项标准规范的健康服务标准体系,这些规范覆盖了服务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流程、服务保障措施以及岗位标准等多个方面。
“医养结合机构的高入住率是政策、服务、人才、品牌等多方面协同创新的成果。”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泰安将在智慧医养、中医药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全国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安经验”,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优质、高效的医养结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