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超大规模的老龄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养老产业日益受到关注。养老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关乎亿万百姓福祉。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在“总体要求”部分提出“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相互协同,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式支持养老服务的发展,但中国养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养老金融”迅速成为热点议题。2024年12月,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养老金融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养老金融工作的一大内容就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一)金融支持是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的必要且重要的条件。其一,自愿性融资渠道和财政支持难以满足养老产业巨额且多元化的资金需要。金融支持能够让养老服务机构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建设养老设施、提供养老产品服务。其二,养老产业涉及多个领域,涵盖医疗、健康、地产、文化娱乐等。例如,养老地产涉及住房设计、物业管理等内容,而健康管理需要整合医院、康复中心等资源。金融部门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长期护理、康养结合等重点领域,优化养老产业的资源配置,促进养老产业链的完善和生态体系的形成。其三,当前,养老服务供给主要依赖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用地政策等政府支持,面临较大的市场和政策不确定性。金融支持能够增强养老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金融部门通过保险产品、担保工具和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等,可以帮助养老服务机构应对政策变化、MK体育官网入口市场波动和运营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推动机构的专业化和创新化,增强产业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是金融部门拓展业务领域、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涉及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地产、文娱服务、社交支持、财富管理、法律咨询、养老科技等多个领域。这为金融部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其二,养老服务领域能够为金融部门提供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尤其与各类养老保险机构的负债特点相匹配。其三,养老服务为金融部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贡献渠道,有利于履行社会责任,并拓展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业务领域。
(一)养老产业自身存在的困难。第一,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尚不成熟。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费和护理费,其次为养老地产、健康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养老产业链条较短,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养老服务领域的很多项目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第二,养老产业供需结构不匹配。当前,一线和部分沿海城市中,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供给出现过剩,但面向普通收入群体达到一定质量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健康管理、长期护理、康养结合等方面的产业链条不完整,对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不足。第三,养老产业数据标准化不足。养老产业涉及民政、人社、健康、“三农”等多个领域,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数据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养老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等环节的决策效率。第四,养老产业投融资风险较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存在信用记录缺失、财务不透明等问题,信用风险较大。
(二)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不足。第一,服务要素储备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很多金融机构主要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和简单的投资理财产品、养老社区运营服务,较少开展长期资本运作和综合风险管理活动。养老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较弱,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服务半径有限,基层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第二,科技成果运用方面。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和老年消费者的精准画像及动态风险评估体系。这导致信贷审批流程较繁琐、风险管控手段较滞后,影响资金高效配置和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定价。金融机构在智能财富管理、健康保障、远程医疗、康养结合等方面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第三,政策工具支持方面。当前,政府针对养老服务供给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面,对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养老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较少。针对养老服务提供企业和投资者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不够细化,影响了政策对市场主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激励效果。养老服务领域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保障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第四,部门协同推进方面。养老服务领域涉及的多个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和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政策落地困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部门监管标准、服务规范等不够统一,不利于金融机构了解养老服务领域的真实需求和风险状况,也提高了合规成本,进而影响了金融支持措施的精准制定和有效实施。
(一)产品服务创新是基础要素。通过开发低成本、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养老产业各环节的金融需求。其一,加强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例如,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养老机构、养老用品制造商、医疗护理机构等提供专项融资支持,保障养老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其二,在养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风险补偿、优化审批流程、提供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建立健全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确保项目运营的透明性和效率,从而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养老产业。其三,提升养老金融服务可及性。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口的金融产品。
(二)科技手段运用是有力引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养老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其一,加强技术赋能的多领域运用。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预警潜在健康风险,帮助金融机构在保险理赔、风险定价等方面实现科学决策。其二,加强金融科技安全建设。金融业应当加大在信息安全、身份验证、防诈骗技术等方面的投入,MK体育官网入口提升养老产业的数据透明度与交易安全性,构建更加安全的养老金融科技生态,防范养老金融欺诈和非法集资等风险,保护老年人金融资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
(三)政策工具设计是关键支撑。通过创新政策工具,可以有效调动各类资源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其一,政府继续引导金融部门将养老产业作为优先支持领域。这包括:支持金融机构向养老产业提供更多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支持设立养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通过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支持建立养老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设立养老产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在养老产业领域的信贷风险。其二,制定养老金融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明确金融机构在养老产业信贷投放、保险产品开发、投资基金运作等方面的操作准则,促进养老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推动建立养老产业信用评级体系,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部门协同配合是重要保障。通过多部门有效协同,增强养老金融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其一,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金融部门可以与民政、工信、财税、人社、卫健等部门,建立高层次的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管执行的高效合作体系。建设养老金融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政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其二,强化政策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各部门应定期对养老产业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联合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优化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