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手术的成功仅是治疗的开端,术后科学且细致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下面将详细阐述脑膜瘤术后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监测:术后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需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若体温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影响颅内灌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呼唤其姓名观察反应,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化评估意识程度。注意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双侧瞳孔应等大等圆,直径2—5毫米,反射灵敏,若出现异常,可能是颅内病变信号。
2.呼吸道与体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困难者,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术后初期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发窒息或肺部感染;待病情稳定,可抬高床头15-30度,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
3.伤口与引流管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若发现伤口敷料浸湿,及时更换。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正常引流液为淡血性或淡黄色,若引流量过多、颜色鲜红,需警惕颅内出血。
1.预防感染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限制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每日口腔护理2—3次,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水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定期更换尿袋,每日进行会阴部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预防压疮。
2.饮食营养护理:术后2~3天内,若患者胃肠功能未恢复,可通过鼻饲补充营养,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鼻饲液,如牛奶、鸡蛋羹、蔬菜汁等。待胃肠功能恢复,可拔除鼻饲管,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如米汤、MK体育官网入口粥、面条等,再恢复正常饮食。遵循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原则,多吃瘦肉、鱼类、豆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并发症观察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若出现脑脊液鼻漏、耳漏,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头抬高30度,避免堵塞、冲洗鼻腔和耳道,防止逆行感染。若患者出现发热,及时查明原因,可能是伤口感染、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针对病因治疗。
1.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对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从被动运动开始,如关节屈伸、旋转,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如翻身、坐起、站立、行走。可借助康复器械,如助行器、平衡杠等,增强肢体力量和协调性。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从发音、单词、句子逐步练习;认知训练通过拼图、记忆游戏等锻炼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 。
2.心理护理支持:患者术后可能因身体不适、功能障碍、担心预后等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其诉求,给予关心、鼓励和安慰,让患者了解康复过程和注意事项,增强康复信心。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康复经验,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3.日常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外出时做好防护,避免头部受伤。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脑膜瘤术后护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关注每一个护理细节,全方位照护患者,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上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王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