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最专业体育运动服务平台

浙江一医院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患者康复训练MK体育-MK体育
关闭
浙江一医院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患者康复训练MK体育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04 点击数: 

  

浙江一医院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患者康复训练MK体育

  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与康复科引入了杭州智元研究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引发关注。使用外骨骼康复训练半个月,因脑出血偏瘫的苏师傅行走能力明显提升了,腿软、打颤和身体往一边倾倒的情况也大有改善。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款外骨骼机器人属于融合AI步态预测与力矩自适应技术的轻量级可穿戴设备,由研发机构暂时免费提供给医院试点应用,患者也不会因此额外增加康复治疗费用。

  该院脑病与康复科主任毋振华表示,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轻度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也适用于体重过重人群的减肥运动。“有了它,原本卧床的一些患者也可以下床活动了,患者锻炼的次数、坚持距离、有效时间和步态稳定性都有明显提升。”

  患者苏师傅的女儿苏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其父亲今年58岁,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手麻的情况。“5月18日,他吃晚饭时汤碗没拿稳掉了,我们赶紧把他送到浙大附属第一医院。经过检查,我父亲被确诊为脑出血、左侧肢体偏瘫。”

  苏师傅在医院完成了急性期治疗后,可独立行走5-7分钟,但常因左腿发软无力导致站不住。6月上旬,苏师傅转院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后,独立行走时间提升至15分钟左右。6月19日,他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苏女士说,刚到浙中医大二院时,父亲仍会频繁地腿发软、站不住,爬两层楼梯中途就得喘气、歇息。经过半个月的康复治疗,父亲的情况已经明显改善了。其中,该院最近引入的外骨骼机器人也带来了重要帮助。“穿戴上外骨骼机器人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他步频加快、步幅增大了。没穿戴外骨骼的时候,我父亲走40分钟就比较吃力,还存在后脚跟拖地、身体左偏的问题,穿上外骨骼后,他抬腿高度提升了,平衡性也改善了,连续走一小时仍能保持步态稳定,爬楼梯也不用频繁停歇。”

  据浙中医大二院脑病与康复科主任毋振华介绍,这款外骨骼机器人可通过智能感知运动意图,提供精准的下肢助力,通过训练重点解决苏师傅左侧抬腿困难、步态拖曳问题,有效重建正确步态模式。

  目前,苏师傅已经完成了四五次外骨骼训练,跌倒风险显著降低,日常生活自主性有所提高。接下来还将结合跑步机等设备进一步优化康复训练方案。苏女士表示,目前父亲脱离外骨骼后也不再出现腿软、打颤或者往一边倾倒的情况,独立行走也不需要时刻紧盯了。“相比刚入院的情况,改善非常明显了,看到他有这样的改变我非常开心。”

  说到在康复治疗中引入外骨骼机器人的灵感,毋振华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5月,在“健康体重 浙里行动”——浙江省2025年体重管理年暨“世界防治肥胖日”主题活动现场,他在互动体验区接触到了杭州智元研究院研发的踏山AsExo-TK1000髋部助行外骨骼。这是一款专为下肢肌力衰退人群、银发人群及运动爱好者设计的轻量级可穿戴设备。

  智元研究院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介绍,这是国内首款融合AI步态预测与力矩自适应技术的轻量级可穿戴设备。“产品重量2.7千克,续航时间能连续不间断使用4小时,支持助老出行、户外徒步、登山探险、健身增能等多种模式。”

  “观摩完这款产品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外骨骼能不能运用到患者群体中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随后,毋振华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研发方。为试验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经双方交流,智元研究院决定将2台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权暂时免费提供给浙中医大二院进行试点应用。6月中旬,浙中医大二院脑病与康复科开始把外骨骼机器人用于患者的康复治疗。患者们可轮流免费体验,不用额外增加康复治疗费用。

  毋振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他们科室,其中一多半是患有脑中风、帕金森等脑病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出问题而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另一类是患有局部疾病的患者,比如骨关节疾病、髋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或关节置换术前或术后的患者。“近半的患者脱离了卧床期,有机会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训练。”

  在引入外骨骼机器人之前,在康复中心针对患者下肢康复,医院采用的是传统的肌力训练。毋振华介绍,对于卧床患者,治疗师通常在床旁实施下肢抗阻训练,以增强肌力;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则使用拐杖等助行支具辅助行走,通过上肢支撑分担体重,从而减轻下肢负荷并弥补下肢肌力不足。对于前者,长时间卧床,心脏肺脏得不到锻炼,会导致功能下降;对于后者,大部分患者由于上肢力气不如下肢,所以坚持距离、锻炼时间并不充分。

  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后,部分卧床患者也能下床活动,锻炼的次数、坚持距离、有效时间和步态稳定性都有明显提升。MK体育官方网站毋振华表示,对患者而言,这不光是让心肺功能、局部肌肉得到了锻炼,而且能很好地建立患者的自信心。“有的患者原本只能走10米,但在穿戴外骨骼后,可以走50米甚至100米。患者还省去了拐杖等助行工具,不仅出行更加方便,出行场所也不再局限。原来有一些中老年患者只能步行,无法爬楼梯,戴上外骨骼后也能比较轻松地上下楼梯了。”

  对科室而言,外骨骼机器人的引入则节省了人力。毋振华介绍,康复科的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对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传统的康复训练主要由康复治疗师负责执行。“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情形是,康复治疗师用一个绳子绑住偏瘫患者的脚,一边对他进行提拉,一边扶着他艰难地往前走。这很耗时间和体力,每经一个疗程,治疗师便需要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一天做不了几个。有了外骨骼机器人,患者自己也能进行康复训练。”

  除了用于下肢康复训练,毋振华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还适用于体重过重的人群。“一般来说推荐的减肥方式是跑步或游泳,但体重过大的人跑步膝关节负荷会过重,可能导致关节损伤,而游泳安全性更高,但需要有特定场地,还要穿泳衣,所需条件相对冗杂。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则更便捷,也能实现关节助力,类似于游泳时水对人体的托举力,可以减低膝关节受损的风险。”

  毋振华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后续他们争取扩大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并计划采集患者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步行的极限距离、时长等数据进行分析,对穿戴前后患者的康复训练量进行对比,同时对设备进行改良,并对康复内容进行适时调整。“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让更多卧床患者能用上外骨骼机器人,让他们只要产生了往前走的意识就能往前走。即便患者不能行走,如果他有往前走的冲动,下肢便会产生表面肌电,外骨骼就能根据这一电信号为患者提供助力,实现行走的意图。现在国内已有企业研发出能根据肌电信号助力的上肢外骨骼,穿戴上后,只要手臂产生了抓握的冲动,它就能辅助患者完成抓握行动。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下肢外骨骼。”

  除了引入外骨骼机器人,浙中医大二院脑病与康复科还与另一家研究院达成合作,在6月30日引入了一款人形机器人“小天”,并让其以智能导诊员身份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流程。

  毋振华表示,这款机器人也并非院方采购的,而是由研发方暂时提供免费使用权。“它可以通过预设的路径规划带领患者进入不同功能区域,在前一个训练项目结束后会引导患者走向下一个提前预设好的训练项目。将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提前输入机器人数据库后,还可以实现训练项目的自动化衔接。此外,该机器人还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比如作为旁观者激励患者,比如根据患者的表现按固定程序输出鼓励性语音:‘哇,你好棒’‘你要加油’‘你要稳住’等。这样就不需要专门有个医疗人员负责这些工作了,也节省了人力。”

  毋振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其实自2022年以来,各种形式的机器人在医院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需要医院和研发机构合作拓展应用场景。“作为三甲医院,我们也在积极探讨和筹建‘智慧康复’的概念,将AI与康复相结合,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