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李雪茹、通讯员田娟)“我的手又回来了,可以自己喝水了!”8月1日,58岁高女士头戴着磁吸脑信号采集器,仅凭意念驱动控制戴在右手上的气泵手套,稳稳地完成抓握并移动水杯。她既惊喜又兴奋地感叹,“身体和大脑重建连接的感觉线年前,高女士因严重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虽然近年来她一直在进行康复治疗,但上肢仍无法做拿、MK体育握等精细的活动,双下肢处于瘫痪的状态。
6月28日,在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洲平教授的指导下,该院神经外科舒凯、胡峰医生团队为高女士实施手术。在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下,医生将两根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左侧脑部硬膜外手部运动和感觉区,同时在皮下埋藏1元硬币大小的记录设备。整个手术不侵入脑组织,仅用2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MK体育她也成为华中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
脑机接口主要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高女士植入的为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电极置于颅骨下、大脑皮层上方,俗称“开颅不入脑”。目前,出院在家的高女士,通过医生指导每天完成康复训练。她向记者演示,给设备连上电源后,通过一根带电线的硬币大小解码器,与植入大脑皮层下的记录设备磁吸连接,戴上气泵手套,对着一块专用显示屏的指令“想象动作”,就能实现控制手套抓握东西、抬手移动等训练。“每天练1个小时,还挺轻松的。”她表示,对逐渐恢复抱有信心。
舒凯医生介绍,术后设备开机第一天,脑机接口对高女士神经信号的“解码率”已达到92%。在其康复过程中,通过精准的脑信号捕捉和传输,外部设备能够根据高女士的脑部指令进行相应的动作反馈,实现“脑控训练促进神经再生”,促进部分神经恢复,重建受损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信息通路,帮助她逐步恢复上肢的运动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高女士未来有望独立完成吃饭,穿衣等精细动作。
1973年,美国计算机教授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脑机接口”概念。2024年,工信部将脑机接口列入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同年6月,《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健康领域的重点方向。今年3月31日,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让这一前沿科技正式步入民生领域。
我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人数约400万,且每年新增9万人左右,85%为中青年人。舒凯说,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让瘫痪患者能够重新掌控生活。当前,该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仅在神经康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唐洲平教授说,从实验室到临床,脑机接口不同技术路线的医学研究正在同济医院并行探索,正不断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科技医疗服务。
据悉,高女士的手术属于全国首个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项目,该项目由同济医院等全国12家医疗机构共同参与。自6月5日同济医院开设脑机接口咨询评估门诊以来,已接诊和评估包括内蒙古、山东、江苏等全国各地患者100余人,多项无创和有创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正积极开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