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如何变得更加智能,通过算法实现定制化方案?在同济大学,一支名为“灵械妙手”的00后大学生团队面向上肢神经康复场景,研发出一套融合“脑-肌-机”协同理念的智能康复平台。从需求调研到算法设计,从硬件装配到软件开发,团队融合了医学、工程、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展现了高校青年的科技力量。
我国现阶段康复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区域发展不均、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康复评估主观依赖性强、训练方式标准化程度低,也成为阻碍康复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团队成员介绍:“我们迭代了四代结构,才慢慢找到适合于康复领域的机械臂末端。”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一举破解“感知滞后、反馈粗糙、方案同质”三大技术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集意图识别、训练控制与反馈评估于一体的闭环系统。
项目核心在于打造一套真正懂患者、会“因人而训”的智能康复系统。简单来说,这个平台就像是患者的“专属私人教练”——它能通过感应患者的大脑信号、肌肉活动和手部动作,判断出他们想做什么动作、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再自动制定最合适的训练方式。
在训练过程中,机械臂会根据患者的实时状态,自动调整动作幅度和力量,就像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一样,既不过度施压,也不放任松懈,帮助每一位患者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稳步康复,找回运动的信心与希望。同时,评估模块可实现自动评分,准确率达85%,耗时降至人工评估的1/3,系统评分结果与治疗师评分相关性高达0.97。
目前,“灵械妙手”智能康复平台已在数十例真实康复患者中完成临床验证,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与康复阶段的真实用户。在团队组织的康复义诊中,设备第一次走进社区康复中心和基层门诊,许多患者零距离体验到了智能康复的便利。
义诊当天,队员们一边为患者调试系统,一边耐心讲解康复原理。现场的老人们围坐在设备旁,纷纷好奇地伸手尝试。一位因脑卒中导致手部活动受限的老人说:“以前练手指就像对空气比划,没感觉也没方向。现在这个系统能跟着我动,还能提醒我用力够不够,手是真的有知觉了。”
一位正在康复初期的年轻人则表示:“以前做动作很枯燥,练几下就烦了;这个设备会根据我的状态自动调整动作,还能看到每次进步,我现在每天都主动来训练。”
相比传统康复方式,该平台不仅让患者训练时“有感觉”“有目标”,更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坚持意愿,大幅提升了训练质量与效率。医护人员也反馈,平台的自动评分与记录功能极大减轻了评估负担,其评分结果与临床评估高度一致,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如今,系统在提升患者配合度与康复效果方面表现突出,已获得多家康复机构和医生的一致好评。
未来,团队将依托学校医学与工程融合平台,在社区康复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开展义诊活动,并计划联合医院团队推进远程康复支持,探索“临床+家庭+社区”多元融合的推广模式,让智能康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标题:《让上肢康复“有感觉”“有目标”,同济00后研发“私人智能康复教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刚刚,上海热到全国榜一!这波高温已连续17天,还要破纪录!MK体育官方网站危重患者增多,注意“四防”
千百惠告别仪式循环播放《走过咖啡屋》,黄安泪别好友:她生前很想回一次台湾老家,统一的时候我会告诉她
多支民间救援队抵达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现场 参与施工工人:原本打算26日合龙,只差四五米了
苹果环保新材质:iPhone 17 系列 TechWoven 手机壳上手视频曝光
荣耀Magic V Flip2已发布:对比小米MIX Flip2,谁更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