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定安县翰林镇中瑞居,在有“琼崖革命‘摇篮’”美誉的母瑞山脚下,“黄阿姨”粽子品牌生产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去年端午节卖了300万元,预计今年端午节能卖出500万元。”近日,“黄阿姨”粽子品牌创始人张天翼欣喜地对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说,从10年前打造“黄阿姨”粽子品牌至今,工厂每年稳定带动本地就业约70人,正在助力更多乡村家庭增收致富。
在张天翼的眼中,多年来,母瑞山脚下这片土地,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楼房和农产品加工厂拔地而起,废弃角落变成了文化公园,沐塘咖啡丰富了乡村生活,母瑞山品牌的稻米、茶、文创等产品正在走俏市场。
“随着后续海口羊山大道到定安母瑞山公路(定安段)的通车,我们的居民去县城的时间,将从1小时10分钟缩短至40分钟;去往海口的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翰林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民之所需,政之所兴;征途漫漫,只为民安。海南岛解放75年以来,定安以党建为引领,传承母瑞山红色精神,瞄准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一个个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日常,逐步将“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在定安县雷鸣镇山地村党支部书记孙传海的回忆中,山地村距离镇墟位置较深、较远,土地又是沙质土壤,很难种植高收益的热带经济作物,长期以来仅靠花生、木薯种植为生,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民们想求一份工作,只能外出打工。
近年来,随着黑山羊养殖与牧草种植加工的种养循环产业、糟粕醋加工产业、鸸鹋养殖产业等多种产业陆续在山地村落地,沙土地和交通不便的劣势被打破,更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曾经辗转上海、成都、广东等地打工的村民孙道敏,也在去年成为了糟粕醋厂的一名打包员,不仅每个月可收入6000元,还有社保保障。“工作稳定,又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41岁的孙道敏说,如今,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好,小时候住的瓦房,已经变成了三层楼房。
“目前,每年仅糟粕醋厂,就能带动二三十人就业,随着今年糟粕醋厂第二期的投产,总体将带动就业约50人。”山地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罗运海介绍,目前村里正在引进一家酿酒企业,同时打造糟粕醋产业文化村,建设全省首个青少年卫生健康研学+农文旅项目,持续丰富村庄产业业态。据统计,山地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500元增长到2024年的46万元,村民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75年,看定安乡村,振兴新气象正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黄竹镇引进莲雾产业,打破以槟榔和橡胶种植为主的传统格局;龙门镇大效村发掘林下空间优势,打造年产值上百万元的萝卜菜产业;岭口镇田堆村决心改造石头地,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百香果、葡萄等水果;龙湖镇、雷鸣镇,“蛋鸡上楼”“蛋鸭上楼”等有科技含量的工厂纷纷落地,创新探索规模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家禽养殖新模式……
此外,近年来定安着力发展的乡咖特色产业,以其轻量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已经推动17家各具特色的乡咖点位在全县10镇快速崛起,带领更多乡村新产业的萌发和落地,也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还不断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打造多个特色劳务品牌,零门槛让百姓成为技能人才,持续拓宽百姓的就业路。”定安县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2003年,定安第一次设立公益岗;2004年第一个技能培训班(电工方向)开班;2019年,首个劳务品牌“定安护工”打造成功;2020年第一次举办技能竞赛;2022年打造第一个就业驿站……
如今,仅在劳务品牌领域,定安已经有“定安护工”“定安厨师”“定安粽娘”“定安建工”“定安大咖”等5个特色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定安特色劳务品牌人才库已培育并储备上万人,其中包含中高级技能人才418人。
近日,结合定安塔岭工业园企业用工需求,定安创新打造的首场企业专场招聘会在蜜雪冰城—大咖国际—海南(定安)产业园举行,当天线下累计吸引上千名求职者前来洽谈。这也是定安促进充分就业的一个新举措——结合本地企业需求,推动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专场招聘会落地。
一次童话走秀展现儿童风采,一场童话音乐会唱响童线月,在定安县翰林镇实验小学,一个结合读、讲、写、画、演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童话节,让乡村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往日没有的趣味阅读教育。
“2023年起,我们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节,陆续举办了西游和水浒主题文化节活动。”翰林镇实验小学校长于艳霞说,该校还以翰林镇标志性的亚洲榕树王为主题,推出乡村微书馆项目——“榕林+书房”,在校内筛选出5名乡村学生,免费在他们家里安装书架并提供一批优质书籍,让阅读辐射更多乡村孩子。
近些年,上海交通大学帮扶定安中学,MK体育官方网站使县内师生能够接收到最前沿的教育资讯和教学方式;定安县新竹镇中心学校有了梦之翼爱乐合唱团,孩子们因此登上省级舞台……这些变化,离不开定安持续对全县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和省内外优秀人才的招引。
多年来,定安教育持续投入资金,升级各学校的基础设施;联动省内外一流教育资源,推动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省内外名校帮扶县内幼儿园、中小学校发展;同时以定安中学为核心,打造集团化办学,托管龙门镇定南中学,托管后首次招生即实现初一年级生源回流率达366%;再整合乡镇教育资源,推动村小合并。
自2015年起,持续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定安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质师资,截至目前,累计招引校长5名、骨干教师11名。于艳霞正是因此来到翰林镇实验小学。
而在定安县龙门镇,居民在“家门口”不仅能享受县级教育资源,也能享受县级甚至省级医疗资源。近日,在定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龙门分院(以下简称龙门分院),一台崭新的16排GE螺旋CT设备正式启用,镇里的患者再也不用早起赶路去县城检查。
“我们是县里首个拥有CT设备的乡镇卫生院,通过这台CT设备,患者从CT扫描到拿到报告结果只需要30分钟至1小时。”龙门分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该院可以将患者报告传输至总院专家进行诊断。
如今,龙门分院已形成“基础诊疗+中医康复+急症抢救+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能够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护理、康复及中医诊疗等综合医疗服务,提供互联网预约式的上门护理服务,还开通远程会诊系统,真正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患者不出乡镇就可享受上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海南省人民医院对定安县人民医院的全面托管。自2023年正式托管以来,海南省人民医院陆续选派43名省级专家入驻,专家专业覆盖消化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师带徒”等方式在定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托管至今,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26项,2024年省级专家到定安县域内多点执业接诊患者数14350人次。
随着托管的逐步深入,这一变化也逐步惠及定安各乡镇卫生院。据悉,自2022年起,定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与全县10家基层卫生院组建成定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以来,累计向各分院输送56名涵盖19个专业的医疗骨干,持续推动“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
定安县居民胡女士返回家乡工作后,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公积金贷款,在配备游泳池、景观小品及地下室等高标准配套设施的小区,购买了一套安居房,从此在这座城市中,有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天地。
近年来,定安把安居房建设作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抓手,陆续推动金嘉·房源居、瑞智花园和碧景阳光小区等3个安居型住房工程项目落地,累计供应2162套房源,并持续优化调整申购条件,积极推行提取公积金支付安居房购房首付款、落实安居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等,持续助力居民实现“安居梦”。
“针对百姓关心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我们从2021年开始,通过成立专班、开展全面摸底、建立台账清单、并制定印发相关工作方案等方式,全面推动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定安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定安县已成功化解商铺办证、住宅办证等130个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为满足子女不在身边、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定安县民政局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建成敬老院10家,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利用空闲床位面向县内其他老人设置普惠型养老床位,10家敬老院已为258位老人提供照护服务。“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监督等重点工作,切实让老人们在敬老院安享幸福晚年。”定安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水务方面,自2022年以来,定安陆续推动全县9个建制镇新建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已完成8座建设,预计今年将全部完工,还推动定安县城区排水管网修复提升工程,全面完善提升城区供排水设施;打造定安县潭榄溪(拦河闸—见龙大道段)整治工程、定安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对定安多处水域进行综合整治,并因地制宜打造多个景观节点,构建更美丽的河湖生态空间,进一步扮靓河流与乡村,真正实现以水为媒,以水为美。目前还正在建设海南省南渡江防洪堤工程(定安巡崖村段),预计今年7月底具备防洪功能,建成后可预防二十年一遇的洪水。
交通方面,定安持续发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农村公路大交通。据悉,定安南丽湖湖心公路、青山至赤土公路、春内至龙梅公路、和梅村公路分别于2020年至 2023年连续四年获评海南省“美丽农村路”示范路。2023年定安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底,海口羊山大道至定安母瑞山公路(定安琼海段)开工建设,当前已基本完工。2023年底,G98仙沟互通立交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当前总体形象进度已过半。定安正全力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同步推动打造海口羊山大道至定安母瑞山公路沿线配套路网建设,进一步铺就百姓幸福“快车道”。
不久前,定安岭口镇举办了“唱响百里百村 越来越Hiang”2025年“田园新星”歌手大赛比赛。作为喜欢文化的“90后”年轻人,当地居民潘力第一次在家门口的夜市广场上,通过这场吸引了全国各地选手的比赛,听到了喜欢的英文歌,也第一次现场感受了歌剧《卡门》的法语片段。
这是岭口镇首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歌手大赛,自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共吸引37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报名参赛,最终230余名选手进入初赛,前后共举办初赛6场,以及复赛、线上复活赛、总决赛各一场。
岭口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依托图帖睦尔和青梅的爱情故事、爱情树文旅资源,联动该县的“乡咖”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爱情小镇,陆续推动田堆村、封浩村、皇坡村打造二八归来茶馆、稻田咖啡、爱情主题乡村微型经济综合体项目等特色“乡咖”点位,并在定安县有关部门支持下,陆续把电影放映、琼剧演出、歌手大赛等一批文艺活动办到百姓家门口,为乡村吹来一阵文艺新风。
近五年来,一场全新打造的定安幸福跑系列赛事,也正以主打10公里标准化的低门槛,既成为专业选手刷新成绩的赛场,也成为更多县内外居民、游客增加生活乐趣的新选择。
“我们依托县内的旅文资源,打造琼剧嘉年华、非遗展示、送戏下乡、阅读、展览、MK体育官方网站‘村晚’等各种文化活动,持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定安县旅文局主要负责人介绍,2024年,定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5场,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等“三馆”免费开放服务群众24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自2021年起,随着定安在全省率先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并,一场场公益性的社区教育课程,也因此逐渐深入定安全年龄段的群众生活。
定安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该中心联动定安多个部门,以及全县各镇与社区,开展定安琼剧、广场舞、太极拳、合唱、烘焙、瑜伽、舞蹈、手工等不同公益课程,还针对老年人开设手机使用等现代技术运用课程,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等。据统计,活动推行以来,累计开展170种课程,开课5732次,23.84万人次参与活动。
记者还从定安县委组织部获悉,为进一步化解群众烦忧,定安还自2023年起,陆续在县、镇、村全覆盖设立“三问”工作室137个,以“两代表一委员”为主体,持续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推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截至今年3月初,收集登记并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诉求2200余件,持续护航民生发展。(本报定城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