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临床观察与社会调研,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提出,老年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在于“参与中收获社会认同,交流中增进情感共鸣,运动中提升健康水平,快乐中实现精神富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健康分化。部分老年人面临多种慢性疾病叠加的风险,而另一部分老年人则展现出显著的康养潜能与健康价值提升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黄宇光建议将体育运动作为连接医疗与养老的纽带,以定制化“运动处方”重塑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也提出,要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MK体育官网入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MK体育官网入口
在北京老年医院心血管中心特色康复病区,整套运动医学设备的科学配置以及专业化运动康复设施令人耳目一新,展现出老年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积极转变。无独有偶,上海正在运行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通过系统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构建起集慢病运动干预、健康监测、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实践表明,上述创新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老年群体的血压、血糖等关键健康指标,更通过组织集体运动、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显著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和主观幸福感,实现了体医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的良好效果。”黄宇光说。
他认为,要实现这一利好效果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三个维度着力:在政策层面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制定统一的“运动处方”标准;在人才层面培养既懂医学又懂运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技术层面开发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工具,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具体而言,既要统筹临床医学、运动科学、老年照护等专业力量,又要整合医疗机构、健身场所、养老设施等平台资源。同时,需着力培育新型服务模式,开发智能化辅助工具,完善从政策规划到服务落地的全链条制度设计,最终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老年健康服务生态体系。
“当前,部分地区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质监测中心正作为重要平台,推进医疗、体育、养老服务的社区化整合实践,但整体仍处于局部试验阶段,服务辐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黄宇光表示,只有构建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正如黄宇光所憧憬的,当医疗专家与运动指导师形成专业联盟,当临床诊疗数据与运动健康档案实现互联互通,当智能医疗技术与社区养老设施深度融合,一个新型的“体医养”服务体系便会水到渠成。(记者 赵莹莹)